李白《春日独酌》二首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 5月 25, 2011 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白日照绿草,落花散且飞。 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 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横琴倚高松,把酒望远山。 长空去鸟没,落日孤云还。但恐光景晚,宿昔成秋颜。 秋颜:作衰老的容颜解。 诗中,李白吟咏着属于他自己的寂寞,是一种不求他人所懂的寂寞。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留言
心不累 - 7月 08, 2016 这就是吊诡 一如爱情 一如夸父逐日 飞蛾扑火 自寻死路 同样的结局,被下了不一样的批注 :P 又是一劈头式的大吵大闹,也一样地找不到解决的方案。人确实应该只找频率相同的人聊天,而若你找到了,千万不要把他变成伴侣,那样,你只会少了一位可以聊天的人。说来还真吊诡,原以为聊得来的对象,交往以后也聊得来,却原来也只是“以为”而已。 在感情浮沉的大有人在,硬要说自己多么地凄惨倒也不必,自己的选择自己扛下即可,学习是如此,工作是如此,爱人也是如此。有人是这么说,是自己的选择,跪着也要走完。非常有理想,我佩服,如夸父逐日。这样的人找到了自己心中的太阳,找到了前进的动力,也找到了坚持的意义,是要跪着都得走完的。若是找不到的呢? 人需要太阳,需要太阳以引导,即使粉身碎骨在所不惜之悲壮又有何妨。然而,人却需要智慧去辨别,需要智慧去辨别何者是太阳,何者是灰烬。也许不知是幸福的,夸父逐日让人歌颂,飞蛾扑火倒也凄美,自寻死路则堪不入目了。 人想要尝试,想要知道自己的改变有多大,想要探知自己的包容性有多强。但人忘了(也许人是本性善忘,或人善于刻意或选择性遗忘),世事却非如此。世上唯一不变的是变是真理啊,然也许也未必绝对真,因人性固执难变,如善忘。我相信爱的本质不是伤害,是包容、谅解与接受,可惜的是,人的本质没变,喜用话语,用冗长的话语修饰自己的行为,让包容、谅解与接受在口沫中被达成,却不知口沫蒸发后又当何如? 人说,不合适的恋爱就是拿石头砸脚,就是穿了不合脚的鞋。可人,自认自己有所谓地包容、谅解与接受,合理化了被不合理的对待,神圣化了被伤害,以磨合为基础,先给恋爱者一强力免疫剂,让... 閱讀完整內容
拥抱自己 - 6月 16, 2015 哈咯,妳好啊。好久不见了。 也许我们都没有见过。 但,我想告诉你: 我很抱歉忽视了妳这么久。 昨夜八点多就往床上躺,身体很疲惫可意识却操作自如,让我不禁想了想近年来所发生的一些事情。说是想“事情”倒也不贴切,毕竟也只是以意识流的方式“点阅”了自我的情绪,想着要弄明白些什么东西。突然,灵光一现,脑海里蹦出了一个“原来我很受伤”的念头,让我仿佛“醒”了过来。 有人会说我很坚强、很倔犟;有人会说我有能力、有想法;有人会说我有原则、有目标;有人 ……,为了符合人家的说法,我愈发成了他们所说的人,却忽略了形容词是一体两面的。所谓的“很坚强”是否意味着“很厉害”自我勉强?所谓的“有想法”是否意味着“很厉害”固执己见?想想,难道我没有哭泣的时候、悲伤的时候、无力的时候、疲惫的时候、失去方向的时候、想要依靠的时候吗?当然有。可为了符合他人的期望,我无意识中或是下意识中,让自己成了他们口中“很厉害”的人。是“真”的成了那样厉害的人倒好,可惜的是,我只是部分成了他们口中的人,另一部分的自己依然软弱着、彷徨着、渴望着,寻觅着;寻觅着一个乐意理解我的人、安抚我的人、陪伴我的人、欣赏我的人,进而接受我的人。 然而,内心的自己又如何被他人碰触呢,毕竟连我自己都漠视了真正内心的自己,莫怪于他要说他碰触不到我的心了。当时的我只有他不够了解我的想法,却无法真正地明白,原来,我也没有真正地碰触过我自己的心啊。把内心的自己压抑了太久,封闭了太久,自我催眠了太久,竟忘了原来的自己,是那样的自己了。以至于我一路浮浮沉沉,把自己遗忘在了荒岛,让自己成了一座孤岛了。 不要害怕了 从今天开始,不,现在开始 就不要害怕了 因为妳有我 不再孤单了 我还是很庆幸的。即使自己的性子嚣张跋扈、自以为是、得理不饶人,再加上衝得很,可愿意留在我身边的,都是一些真正愿意尝试接受我的人啊,我还能不庆幸吗? 芬问,既然我现在知道自己缺少了拥抱自己,那我会怎么做呢?我会让自己真正地聆听自己、抚慰自己、接受自己;好好地听明白自己内心的诉求,并把她表达出来,而不是选择漠视、压抑,或是以看似面对实则逃避的方式去搪塞自己。亲爱的,我现在才明白,原来这世上我最对不起的人,就是我、自、己。呵,如何与... 閱讀完整內容
碰见疑惑 - 3月 17, 2014 青春像舞着蓝色的彩蝶 穿着的是最自由的颜色 不为谁美丽 只为自己——在那最美好的时刻 当你遇到疑惑或问题时,你会怎么解决或是面对它呢?普遍情况下,似乎有四种解决方式可供参考。一,你告诉自己那问题不算什么,然后以自我感觉良好的方式说服自己。在这样的自我催眠下,你会有问题已被“解决”的感觉,然后继续地过着你无忧无虑的生活。二,你懵然不觉那是问题或是疑惑,而当问题或疑惑逼到眼前了,你还是选择闪过,以逃避的方式回绝它们的存在。第二种情况与第一种情况有相似之处,但不同的是前者你知道那已是问题,然后当作那不是问题,后者则是你全然不认为那是问题。三,不停地往外寻求解答,或是从书中,或是透过向人发问。四,你静下心来,好好地思索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往内探寻并理出自己的想法,仔细地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第三种与第四种情况都是积极地正视问题的方法,不同的是前者往外叩问,后者则向内深度挖找。 这四种方法,哪种最为好呢?不知道。各司各法,见仁见智。你要当阿 Q ,没人可以阻挠,一如你要当阿信,旁人也只能敬佩而已。然,对于我而言,这四种方式我都经历过,而个人觉得这四种方法缺一不可呢。阿信当久了,难免会累,当当阿 Q 也无妨;当阿 Q 厌恶了,振奋自己成为阿信也使生活更有动力了不是? 活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年龄与世纪,说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太言之过早了,毕竟在这讲求自我、讲求独立的年代,不干涉似乎就是“对”的。你看,又来说“对”了,而这就是“不对”了。因为,这年头说的是以自己的尺去衡量自己所看到的东西或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不要提什么规范条约,因为那是别人的标准,不是我们自己的,不是吗?这似是而非的说辞,似曾相见吗?嗯,我想我们应该都这么说过的。只是,我们在说这话的当下,或许忽略了这样的说辞也是有其所谓的制约条件的。红绿灯是规范条约——红灯停,绿灯前进。现在你说,我喜欢绿灯停,红灯前进,或是把红绿灯换成黑白灯——以你自己的标准,可以吗?可以,在你的“梦”中是可以的。在你的世界才行得通,那就是制约条件。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大概是这样的:问题只有当你把它当作问题时,它才会成为问题。确实,确实如此。不晓得你们是否会对自己所过的生活、所上的班、所爱的人……有所疑惑,疑惑着... 閱讀完整內容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