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12的文章

“那些年”

圖片
亲爱的,我把“那些年”都收进了抽屉 锁上岁月 最近(那也已是去年的事了)的“那些年”夯得很,几乎是年轻人口中的必提。行销的策略固然奏效,但艺术的魅力还是牵动人心的。试问谁没有所谓的“那些年”?每个人的记忆深底处,总藏有一块只供自己膜拜、悼念的角落,那过去的自己和那曾经与自己相纠缠的人、事、物。 广东俗语:“桥不怕旧,只紧要受”,成功的作品就是有重燃人对之向往之热情。“那些年”的魅力就在于每个人都有那么些的“那些年”。用“俗”点的话来表达所谓的“那些年”不就是“想当年”吗?但九把刀何许人也,把一贯的母题安上新的语词后再次引起话题,功力不容小觑。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个“那些年”。不是有句话说“人不轻狂枉少年”?所以“那些年”的夜晚若不好好用尽,怎么总仿佛会有对不起自己年岁的感觉,因此一味地挥霍。那些个夜晚可以是躺在桥上、沙滩上、草地上……,或数着星星,或说着废话;也可以是熬着整夜的冷风等着日出,或是挨着被蚊子叮得满脚“彩绘”而换来一次把日落尽收眼底的傍晚,更有为庆祝生日而一口气接续吃了五个餐厅的五份套餐;还有那半夜的沙滩足迹……,记忆犹新,仿若昨日。我往“那些年”里头一片片的擢取记忆画面,拼贴出符合“那些年”主题的画面,可却怎也连结不起过去的连贯性,有些的“那些年”忘了就是忘了。 在一个与学妹和新识于西湖聊天以后的夜晚,我突然对于“那些年”的往事有了不一样的体会。那一个聊天的夜晚该是与“那些年”的夜晚不一样的。那样的一个夜是热闹的,但风却静得很。月光爱现不现的从云层中透出,晒得湖面也是懒懒的,伴着站直的灯柱,可有可不有的泛着粼光微漾,含蓄地不抢走黄色灯光的黄与色。在那样的一个氛围聊“那些年”,感觉是忒撩人的。地点不一般,聊天对象不一样,心境更是大大的不复以往,让记忆也不禁放肆地翻找起“那些年”的纯粹与不纯粹,急切的要与人分享。只是,那一个聊天的夜晚,趋于平静的心境怪在太过平静,如何也不肯再泛起“那些年”的涟漪,只有当聊到切身的生存问题时才会再现以往激动的神采,可那样的表现却怎么也不能再与“那些年”的“激列亢奋”同日而语了,以致有了想必是老了的揣想。 当然,也正是因为“那些年”再淘不出任何回应,所以才有汲汲回探和反复对人诉说的意义,深怕自己又再也想不起“那些年”的某个环节。在与人的聊天中,对往事的探视恰恰可印证自己确实有过那样的、独属

时间如梭的生活剧

圖片
早睡早成了习惯,所以因为读书而不早睡可以很理所当然地被当成努力的理由以说服自己。时间如梭(我最讨厌用“时间如梭”这成语,因为那里头隐藏着的都是我满满的惰性和对时间的浪费,我羞愧得不敢正视),念硕士已是一年。回顾这一年我做了什么吗?一如以往所做的一年回顾反省,结论还是我什么都没做成。 时间如梭(开始怀疑是不是人老了都爱用这词?),这一年该玩的、该走的是玩过也走过了,正事却没干上几件,硕士课程只上了一门研究方法、赶了几份作业、写了两次 6 monthly report…… 咳,是真的有点丢脸。若然可以在这 7 、 8 月的开题面试上提呈成功,那倒也算是为过去的 12 个月画了很好的句号,不过这还是未知数。 时间的飞逝是早就有所体会的,怎地却如此之快不可及,着实让人苦恼。把它抓得太急,自己难免喘不过气;放得太松,事后又肯定悔不当初。唉,这拿捏的度啊,真的是做事的最本质因素。“度”这玩词儿近来对它特别有感触,最大的原因是在《非诚勿扰》中听主持人(或是那一女一男的分析家)说过,自此心有戚戚焉。当然,对于“度”的拿捏不仅仅是一道爱情难题而已,放诸其它事物也一样难以实践,这在时间运用上就已可见一斑了。 唉,时间啊时间,你是最最公正的,所以即使我对你的即逝颇有不满,但仍不敢对你有微词,我想这就是你的魅力所在。毕竟你的公正对我的残忍是我咎由自取,怨不得人!来吧,姑且让我与你来场比赛,赢的人得到的是永世的宁静,时间对他不再有局限;输的人,则一辈子与时间赛跑,向着清晨追着黄昏。呵呵,这样的一场比赛,会是场喜剧,也是悲剧。不过,认真转念一想,这充其量只能是一场生活剧 。 不过,既然我选择的是你,即使瘸了,我还是会认真的拼着过的,接战吧 :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