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摩梭族的走婚制看東方文明社會的一夫一妻制 (大四《礼记》作业)

摩梭走婚制

世界上最奇特、最有自由色彩的婚姻形态。摩梭女孩成年(12岁)时会举行隆重的穿裙礼,从此之后,可由她挑选如意郎君,其他人(包括父母)均不能干涉。一旦选中,女孩会暗示情郎夜来闺房探访。摩梭人没有明确的婚姻关系,双方不娶不嫁,不建立家庭,全靠感情维系关系。每天晚上所有的成年男人便到自己意中人的家中幽会,到第二天早上又回到自己的家中,小孩由女方家庭抚养。一旦感情破裂,男不走访或由女方在闺房门口放双男鞋即可离散,无怨恨,无忌妒,随缘而行,外人更不可有异议。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婚姻大都仍保持着一夫一妻制,更无女尊男卑的观念。(网上资料)

阿夏婚

摩梭人的婚姻称为“阿夏婚”。“阿夏”为摩梭人走婚生活双方的互称。摩梭男女青年彼此产生了感情,便互相赠送信物。男方通常向女方赠送金银首饰、玉镯、珠子、丝线等,女方回赠的信物一般是男子喜爱的随身之物。互赠信物后,男方的长辈便带上琵琶肉、茶、糖、酒等礼物去拜访女方长辈,征得同意后便确定阿夏关系。尔后,男女双方各自仍在自己的家中生活,男方主动到女方家帮忙干活。确立了阿夏关系的,彼此互称“阿注”,意为“亲切的伴侣”,不称夫妻。在摩梭人家里不宜问及子女的父亲,只称呼舅舅,女方的孩子也都是由舅舅抚养长大。(网上资料)


看了老師播放摩梭族走婚的紀錄片,心中對於這樣一個碩果僅存的母系社會崇敬非常,不論是她們自由自在的風氣,還是她們身上所散發的篤定和堅韌個性。走婚是母系家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摩梭族繁衍後裔的途徑,但與其他民族長年生活在一起的夫婦不同,走婚制的「夫婦」日暮而聚,日出而歸,意即摩梭族的成年男子都在夜會情人之後,於早晨又返回自己的原生母親家庭,依循暮來晨去的方式生活著。基於想改變現在文明社會的婚姻模式,以及擺脫父權社會長期以來的「壓抑」,筆者是蠻喜歡摩梭族的走婚制度,雖然要將之落實於現實社會就有如天方夜譚般,但並不排除將之視為一種理想的婚姻制度。另一方面,走婚制度演變至今,歷經了歲月的洗禮,複與漢文化相磨合,以她作為檢視現今一夫一妻婚姻制度合理性的參照對象並不沒什麼不適宜的,且不論走婚制是否適合於當今的社會。

自人類文明社會出現以來,使兩性結合趨於規範化的不外就是「結婚」,即亦我們所慣稱的「婚姻」。倘若要更進一步釐清「婚姻」的本質,筆者認為可由兩面向展示:就內在形式言,婚姻是男女兩性的生理和心理的結合,乃以感情為基礎;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則是男女之間原無交集的兩性關係,或沒有名份的純粹兩性交往,因有了一種特定的社會關係──夫妻而相聯結,於法律和倫理上皆可名正言順的公開性生活一起,並培育合法的下一代。依此脈絡,婚姻可大致歸納為男女兩性依一定的法律、倫理和風俗規定,所建立起來的夫婦關係,是組成合法化家庭的依據和基準,乃宣稱一個家庭成立的標誌。雖然現今出現了所謂的同性婚姻,打破傳統的婚姻概念,但同性「夫妻」於婚姻上的角色扮演和操作機制還是大致符合所謂的「婚姻」形式,且在某些國家寓有一定程度上的法律保障,走婚則非如此。實施走婚制的男女沒有公開生活一起的必然,也不注重我們所謂的保障;社會上的、法律上的,或是生活上的種種因一紙婚姻而得以保障的概念,不存在她們的思考模式中,而她們「婚姻」成立的動機也較文明社會的一夫一妻制,來得純粹和乾脆。

筆者認為,婚姻成立的主要動機,並非只在於性需求上的滿足,否則社會上的性工作者亦可以給予更好的服務,不需要大費周章的進行兩性的結締,既費事傷神又不經濟。因此,若將結婚動機置於人類發展脈絡上看,它具有經濟社會層面、孩子法定權和感情因素三種面向。當然,也存在所謂的政治婚姻、權力擴張、鞏固地位等視結婚為目的的多重化複雜的婚姻,但皆可歸入經濟社會層面的考量;有些為了文化壓力,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說法,和應付各親朋戚友的輿論,不少結婚者乃為了結婚而結婚,他\她可能將婚姻視為人生的一個必須歷經的階段,實踐作為人之角色,或是為了老來有伴等動機而結婚者,自亦可納入此三種面向當中。

暫且不論此三者的次序排列為何,筆者所要闡述的是,之所以會有婚姻這玩意兒的產生,於古代社會言,它的主導動機源於婦女是創造財富的活動工具、生育合法的兒女和照管家室,娶妻除了可以增加己方的勞動力外,人的性慾在婚姻之中亦可獲得滿足。筆者以為,「嫁入」、「娶進」這一些詞彙就已寓有財產之象徵意味,似乎就在宣告著某一女人已成為某一男人之專屬,是一種把女人物化、從屬化的潛移默化方式,就像社會上喜於加諸老大未婚的女性身上的侮辱性詞彙,如老姑婆、老處女等,不可謂不是抹殺女性對於自己結婚自主權的選擇,而如此低俗的人身攻擊針對性詞彙,是不合乎「女人」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獨立主體的人性尊嚴的,為何對於未婚男性卻沒等同的詞彙以稱呼之,反而還有鑽石王老五的美譽呢,這道理何在?這只能說我們活在男人所建構的氛圍太久太久,不論是語言、文化、知識……,就連女性內在精神也在長期的壓抑和規範化的情況之下,變得即使受束縛也視作理所當然,因為我們的長輩、母親,都是這樣教育女孩子。但試問一下,這是必然的嗎?在看了摩梭族走婚的紀錄片以後,筆者更加確卻這不是一定的。

就筆者看來,走婚制是一種具備了一定的文化思想水平的婚姻制度,但需表明的是,它或許只適用於小國寡民的情況下,以一種你情我願的承諾方式去進行兩性歡愛的關係,不需要甚麼白紙黑字的明文規定,但人人奉行不貳,這就像老子所言,就是有人犯罪才會有制定法律的條規存在,如果都沒有人會觸犯則也就沒有所謂規範的必須了。傳統上,婚姻制度之所以存在,源自於生物的繁衍和後代的養育,若從一些民族的有關材料上檢視,舉凡遺留在階級社會的表親婚,均程度不同地滲進了經濟因素,打上了階級烙印,而發生了某些變形。相對而言,社會結構與地理環境較為封閉的摩梭族,其獨特的走婚制就全然不是這麼一回事了。走婚作為一種存在於摩梭人之間的婚姻方式,是較為自由、男女之間不涉及經濟關係,純粹以愛情因素維持的婚姻,她們不需要同居、不看重利益關係、不佔有,如同影片受訪的一名摩梭女子所言,她們未曾聽聞過為情自殺,或是情殺的事情發生在她們的部落。很顯然,摩梭族的走婚制度並不在我們文明社會所規範的「婚姻」形式內。或許應該換個方式說,在摩梭族的觀念裡,原本就不存在「結婚」的概念,但受到文明世界的激盪之後,她們接收到來自外界的各種意識形態和與自身文化相牴觸的制度,明白了「結婚」這回事,然在錄影片的人物對話當中,不難看出她們大部分是不嚮往我們所謂的「結婚」,且有的受訪者更說了一些我在之前壓根兒全然沒動腦筋想過的「理論」,讓我如灌醍醐,心中震驚不已,竟恨不是身在其族矣。好在此想法來得快,去得也快,否則筆者可難保自己不會作出一番駭人聽聞的舉止來!

話說近代文明社會普遍採用的婚姻制度,是指和單一配偶結婚,排斥與外人同居的單偶制或稱專偶制,它在夫妻間一對一的相互尊重的關係中,扮演了明文承諾的規範,故在人人奉行的情況之下,兩個沒有關係的男女由相識、相知、相惜、相愛至相結,在理性的解析下,這是一種關係的進階演變,當然情愫的微妙作用亦佔相當大的成分,這是沒有問題的;可是把一夫一妻制視為天經地義的我們,卻經常帶著婚姻內部的夫妻衝突和婚姻外部的原生家庭和核心家庭的種種衝突,一再的挑戰著它的合理性,在新新人類追求自我的當下,許多抱持著個人主義者,結婚後多不願意與家長同住,嚮往二人世界之締造,這也產生了老邁雙親被置之不理,甚至送入養老院之卑微下場,父母輩所認知的養兒防老顯然已不奏效,這正是現今社會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面向。回頭來看摩梭族的母性制度和走婚制度,她們族裡的成年男人和女人並不婚配,也沒有「你屬於我,我屬於你」的觀念,情投意合就在一起,沒了感情就不再往來,而生了的孩子由母系家庭撫養,父親雖然不住在一起,但會送禮物、表達關心,一樣也沒少,可能還比大多數「文明」社會的父親還要來得盡心盡責、有情有義,每個孩子都能得到最好的照顧。大家庭的生活方式,極重視老人和小孩,當家者要求做到不偏不私,視他人孩子如己出,甚至要較對自己的孩子好,影片中就有一摩梭族男子竟表示他有三個母親,卻不知哪一個為其生母,這正表示他在這樣的一個母系家庭中成長,並未被人偏私對待,這可謂是母系社會中「大愛」的表現,也解決了長者被棄之不顧之窘境發生。

在摩梭人的社會裡,女人雖因「當家」而承擔較艱深的職責,但筆者不願稱之為辛苦,因她們都是情慾自主的;而男人雖較為清閒,可也相對的懂得尊重女性。筆者無法苟同摩梭族的男性過得比文明社會的男性快活,因如此似乎就表示了文明社會的女性較之男性輕鬆快活許多似的,筆者覺得不然。試看看文明社會中所普遍存在的家庭問題,如家暴,或是男人撇妻棄子的案例,時有所聞,這就表示了並非每一個生活在當今社會的男性都承擔起自己所應負的責任,而女人往往所背負的職責,更是較我們所認知的來得多、來得重,只是女人都慣於容忍,總把舞台交給男人操作,自己則自願退位做男人背後的女人,這是女人的偉大,可男性卻常將女性的溫柔當作他們施展權力的支點,對女性則少了一份應有的尊重。


摩梭姑娘

如果要說摩梭族的走婚制度以活潑的方式來取代一夫一妻制度,不如說走婚制中,她們更尊重男女雙方的性自主和情感的流動與中止,並以此作為取捨和決定兩者關係之維續,與所謂文明婚姻中「終身」的意願很多時候是一紙承諾所桎梏相悖,全由尊重和個人情感為主導更為恰當。「尊重」是民主社會的重要質素,是父權社會所忽略,而摩梭族卻能輕易做到,而且還行之有年,是她們進步的地方,也是我們所應該效仿之處。筆者認為,現今社會所遺失的正是「尊重」,而因缺乏尊重所產生的佔有慾更是我們當下所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因素。所謂尊重,是一種人對人的尊重,可在我們的觀念中,它常被侷限於性別,而在長期處於男性權力構造的社會中,男性對女性的尊重很是薄弱,輕者有職場上的語言性侵犯,重者則有為了逞獸性的男性,竟不顧女性的意願,來個霸王硬上弓,視女性尊嚴如草芥。此外,每每牽扯到愛情問題時,男女雙方之一方常因禁不起情變,便化悲憤為仇恨,或是傷人自殘,或是自裁生命就為讓對方歉疚一生,卻視含辛茹苦將自己養大成人的父母家人於不顧,顯然這樣的一個女性或男性,親情於她\他竟不如一名外來者,因我們的對象本來就與我們是沒有甚麼血緣瓜葛之人,頂多在有了後代之後,對方才是孩子的父親或母親,而給予我們生命者的父母竟比不上這一外來者,真叫血親情何以堪啊!可是這樣的問題若交之摩梭族這樣一個尊重異性、尊重對方選擇的自由高於自我對愛情執著的一個文化土壤中,也就不會產生所謂的報復心態了。

在摩梭族的男女交往機制中,筆者覺得最值得大書特書的就是她們流暢的愛情模式,任何人都可以隨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的性怑侶,或是放棄性伴侶;但卻不等同於一夜情,因走婚以感情為判斷基準,一夜情則只有激情而無愛情,故摩梭族的走婚雖沒婚姻約束,同樣會有數十年都和同一對象走婚的現象,可是卻沒有金錢上的糾葛、名份的困擾,獨以愛情為最高指導原則。這種婚姻關係不受家長、親族的干預、強迫,也不太注重對方的門第、身份和地位。選擇上較為注重家族,以母系血緣的男女之間禁止結交,看重對方的人品、才幹、外貌等,在結交中女方的意願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一般以女方的愛憎采取捨。現在的社會,想要娶有錢太太而可以少奮鬥十年的男性大有人在;女生盼望著嫁入豪門當少奶奶的更不在少數,婚姻與利益之結合,愛的成分被排除在外,這算是現代人回歸遠古以經濟利益為先的「婚姻」嗎?

更值得一提的是,走婚制的女生在走婚後不必融入男方家庭,所以不會產生文明結婚制度中所謂的婆媳問題,女生也不需因嫁入夫家而得戰戰兢兢的迎合丈夫家人的生活習慣和方式,繼而壓抑自己的情緒與喜好,卻可以留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侍奉自己的親人,這無形中也解決了年長者無人看顧的困境,筆者認為這亦是可取之處。在摩梭族裡,由母親掌權,但可做到以服務代替管教,家庭內外都帶領著工作,所有成員從小到大都是跟著母親,所以沒有婚後的婆媳問題,也沒有媳婦熬成婆的由被虐者熬成施虐者的病態心理,更沒有背著兩個不同的原生家庭包袱的男女,組成核心家庭以後,還一直受到原生家庭意識型態的干擾,使得夫妻相處成了問題,子女的教育方式成了問題的困擾。話雖女性於大家庭的地位顯要,但舅舅的地位也相當崇高,摩梭族裡就有句俗語流傳著,大概是這樣:「天上有天公,地上有舅公」,這映現了她們重女不輕男的思維模式。一受訪者就表示她在生下孩子後,不曉是男是女,當她突發其想問起抱過孩子的母親時,其母竟也不知,還要去看個究竟,筆者認為這是一種很溫情的對待兩性的方式,值得取仿。

泸沽湖

四川片区泸沽湖畔,世居着8000多名摩梭人,至今仍然保持“母系大家庭”和“走婚”习俗,被专家学者称之为世界上唯一的母系部落和人类社会“活化石”。(网上资料)

相信只有这么宜人的地方才孕育出了这么特别的族群。

研究兩性平等的社會學家約翰彌勒說:「兩性結合須建構在友情、平等、自願及相互體諒的基礎上,這才是一份愛的關係。」早在現代主義以前,兩性平等的主張就已蔚為話題,而後現代主義更強調靈性的覺醒,提倡女性應該獨立自主,透過不斷的自我覺察,成為一個真正的女人,真正的自我。然而,筆者相信絕大部份的女人是處在「傳統」和「後現代」之間的「現代」區塊,總是掙扎著要接受多少新思維,維持多少的傳統成分,而其比例分寸又該如何拿捏的徬徨中。於是,我們對兩性關係和角色扮演仍保有刻板印象,如男尊女卑的主從關係、一個男人可配好幾個女人的逢場作戲表現方式(不稱謂一妻多妾乃因筆者認為應該很少女性會願意保留這一種婚姻模式),和最普遍的就是女性為了成就男性,自認應該犧牲自我,成為男人背後偉大的推手。在父權社會中,男性總是先於女性,而現今流行的女權主義正是一種指控女性被下階級化的宣告方式,其覺醒隱含著一定的社會因素、脈絡關鍵、文化背景、歷史緣由,絕非事出無因,空穴來風是也。於此,筆者並非有意標榜女性主義的優越感,以及其與傳統意識形態的衝突,也沒有意願做出甚麼女性社會地位的訴求,筆者只想表明母系社會的摩梭族,就沒存在這樣的一個問題,他們重女,但絕不輕男,這在相對重男輕女的東方封建思想是非常前衛的。再者,她們不存在著中國傳統以強大的父權力量約束女性以維持婚姻的制度,卻忽略了女性(男性亦同)自然自在和諧的感情流動機制,於社會上的地位取得一致的平等對待,人之尊嚴不再拘泥於性別之中,故由尊重帶來了人際和諧、兩性平等,以及情感和性慾的自制,這正是現今社會所欠缺,並需要繼續鞭策的方向。

在這一篇摩梭族走婚制的感想中,筆者似乎一直在批判一夫一妻制的短處,宣揚走婚制的長處,勢要將之落實於現實生活似的,但其實不然,因不經過濾的一味學習她人文化是不明智的。摩梭族是個以母性為主體的部落,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當今文明社會無法照搬其走婚制度,畢竟此非彼也,難免不落入東效西顰的黑色幽默漩渦之中,但其有些優點確實值得作為我們的借鏡,如她們對女性的尊重、兩性情感的流通性等等。從摩梭族走婚制給筆者的啟示是,為了人類共同的幸福,我們應當要設法消除傳統貞操觀念在婚姻上的影響力,因為它是非人性化且非常落伍的觀念;東方女性之視貞節重若生命,或更甚之,讓何其多的女性在社會地位階級上、肉體上、思想上,都被上了枷鎖(筆者想起了張愛玲筆下的曹七巧)。需申明的是,筆者所謂的「消除」並非說刻意藐視貞操,故意在行為上作出類似濫交、不檢點的動作以示反抗,或是動不動就以離婚解決婚姻問題,而是不要明知一段已然知曉無幸福可言的婚姻,如長期處於家暴中,或是被人強暴,因失去貞操而非得一死等等,女性不該將男性所犯下的錯誤都往自個兒身上攬,應該以自身的智慧去協調和面對,咬緊牙根的忍受暴力對待的丈夫絕非明智之舉。

夫妻相處應好聚好散。當一對夫妻在婚姻關係無法達致幸福時,離婚是修正的捷徑,但切忌情緒失控而造社會問題或家庭悲劇。無可不避免的,離婚率日漸飆高的今日,一紙結婚證書的承諾實在經不起考驗,這無意間也襯托了走婚制中兩性情感流動的伸縮性。當然,不管是勉強的維持婚姻或是選擇離婚,在婚姻關係決裂的當,為人父母者對子女的照顧都不能忽略,孩子不該因父母的分合而受到影響,雖說要做到這一點難矣,可離婚者實要督促自己做到這一點,畢竟孩子不該承受父母的過錯。此外,失婚者追求第二春是天經地義的,當事人不但要勇於追求,社會也必須多與協助和支持,做子女的也要鼓勵或支持父或母尋找自己的第二春,女性更不該一味秉持從一而終的思想。與此同時,女性在事業和個人幸福上,不要自行退到附屬角色,應勇於主動爭取個人權益,不要期待男人的賜與;擁有經濟獨立基礎的女性,身分地位自亦有保障。

筆者相信,女性只要勇於建立起自己應具的自信和能力以後,隨著大家(不分男女)共同的努力,再逐步修構社會意識型態的男女平等性,並借鑑走婚制中兩性在情愛關係上的流動順暢,設法將文明社會一夫一妻制不合人性的部分更正過來,從而減少離婚率日漸提昇所帶來的社會負擔。最後,筆者自覺若要徹底改變文明社會對女性相對的歧視心態,在教育上下功夫是必須的。因此,對青少年男女的輔導應重視人際關係上的相互尊重,在對愛情追求的當下,更該將異性選擇的尊重置於首位,而不是一味的想將對方佔為己有,磨滅對方作為一主體的人權。筆者堅信,只有在下一代的教育工作中,做好正確的灌輸動作,才能指望將兩性關係處理得更為妥當,減少青少年問題之餘,也藉由尊重逐漸契合男女之間的隔閡,帶來更好的明日!

留言

  1. 这跟《礼记》的关系在于哪里呢?

    回覆刪除
  2. 这是从走婚制看/思考《礼记》之中国传统婚恋观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失语

心不累

许一个全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