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物质轮回
有时候觉得阅读也需要机缘,或者说生活中的每一个发生都需要因缘和合,而所阅读的书籍亦是如此。我一直都觉得生命中所遇到的考验会变成茁壮成长的养分,会让自己出落得更美、更丰满、更健全。中学时期的挫折让我对友人的依赖减少了很多,原以为中学以后的日子会更顺畅,怎知工作时没遇到很让人厌恶的办公室政治(是有遇到,但也走了出来),却又遇到了像中学时期的情况,让我对过于敏感的女性又产生了排斥之感。
新交了一位女同事,她分享了一本书给我,说是该书让她印象深刻。是书《哪怕两手空空 也要看见生命的璀璨》确实也让我更确定了自己的价值观,获益良多。这是一本小说,融入了许多他人以散文式表达的“教条式真理”于其中,可她却不以强硬的标榜“真理”的方式嵌入你的思想,告诉你这就是你所必需做或是依循的,而是以一种分享、温和,甚或是尊重的方式,将另一种与世俗观念不同的价值观摊现在你的面前,而你作为一个自主性主体,是保有接受或排拒的选择权利的。我喜欢这样一种包容式的叙事方式。
书的内容与叙事都蛮单一易懂的,讲的就是一美国女子跟着澳大利亚内陆的一支原住民部落跨越沙漠的故事。在跨越澳大利亚沙漠的过程中,对于寓有现代性观念的女性自是艰辛重重,可却在有惊无险的过程中,原住民们透过大自然给她上了老大一课。
这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尤其是书里所呈现的原住民对于形而下的物质拥有到形而上的信仰精神范畴的见解。对于现代人(书里以“变种人”称之)而言,物质的拥有是不可或缺的,从较为抽象的象征教育水平的教育文凭到最为市侩的金钱,拥有寓意着你不是无能的人;然而,这所谓的拥有(衣物、屋子、奢侈品)却是他们所不需要的,故对“变种人”竟用了一生的时间去追逐这些,他们感到奇怪。我现在看来也是,买了一间屋子,用一生的时间去摊还房贷,然后死亡,为的是什么呢?嗯,为的就是一种社会、家人、旁人灌输我们的——生活与老后的保障。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若然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体魄、精神与灵魂,那为何我们着重的都是无关痛痒的外在物质呢?啊,是社会化;是社会化让人成了“变种人”。社会化为我们“创造”了我们“需要”外在物质(衣食住行),让我们为之繁忙一生,却忘了灌溉我们的精神,以至于我们穷尽一生的忙碌,只落得两手空空,也未看到生命的璀璨,只看到了生活与人言评价的摧残。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呢?现代人庸碌一生,追求舒适——汽车、洋房、高职、生意、名牌、科技,可摸摸这些,给我们带来欢乐了吗?当我们驾着高档汽车、住着高级洋房时,心情喜乐吗?我想应当是喜乐的,若然这高档汽车、高级洋房都已缴清贷款,且不会给你带来债务上的困扰,反之则是压力。人说,是因为人有欲望所以人会不断进步;我认同。因此,当你驾着高档车而想着要拥有更高档的汽车,住着高级洋房而想着要拥有更高级的洋房,心里的企图和欲望若是与能力相当自是无妨,怕只怕为了应付所谓的社会“要求”而压垮了自己,那则是枉然。
活到了30岁这个关卡,有了一定的收入,虽不高,但要给自己买个上千元的名牌包包,或是几千元的奢侈品,把钱存个两三个月,总也可给自己买上一个。可是,买了然后呢?包包总有最新款,奢侈品的设计每季一新,我要在这些玩意儿的屁股追着一生吗?像“夸父逐日”般?哦,不,要把这些东西比作太阳我可不乐意。
买了一间屋子,需要看屋子尺寸。独立式的最棒,半独立式也好,店屋不错,双层排屋可以接受,若是单层排屋、soho公寓则未免太小。屋子地点、周边环境、吃香度、升值率……。呵,买了一间社会认为“需要”的屋子,你付出了一生的血汗,临终换来一纸遗书,却还要应对以上这么多的口舌责问。干,这么鸟的事,我们不都在干着吗?若真的只是为了搪塞悠悠之口,那是更可悲的了,因为你的人生就在人的口中滑溜了过去,只剩下口沫。
我们的人生是为了什么而活着呢?创造意义吗?如何创造?成为大富翁是最直接的方式,可难道除了物质就没有衡量意义的标准了吗?思想的圆熟、精神的境界、灵魂的喜乐都不重要吗?何以社会把人瘫痪至如斯境地,而人却还高呼万岁,视物质为王冠,急欲加冕,殊不知已跌入消费主义的圈套,被虚荣心、比较心困得再无翻身之日。
当世人把“应当”加诸于对外在物质的拥有时,即给予消费最大的力量,把“想要”创造成“需要”,让人轮回:赚钱 ---消费---> 物质---虚荣--->赚钱---消费---> 物质,永无止境。若让生命耗损在物质消费中,并以之建立社会地位与他人嘉许是你达致目标的催促剂,恭喜你,加油吧。我不想玩了。
这个“应当”着实磨人。。最重要是自己要了解自己要什么。
回覆刪除真的,霖
回覆刪除这“要”什么会随着年龄、视角、立场、时间、阶段等等而不同
霖,你了解你“要”什么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