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与城市


最近放纵自己的看《书中谜》,算是为出游后计划书的奋斗的最后放肆(如果天犹怜我的话!!)书看了不到八分之一,不知故事说的是什么,但文本自述者对城市似乎有着向往情结,且觉得城市有着父亲,引起我对“城市”这相识而遥远的“景点”有了进一步叙述整理的冲动,并开始将城市和父亲形象相挂钩。再加上我家父亲又闹脾气,不跟我与母亲去桂林,所以就更有了“解释”他形象的理由,毕竟他很少在我文字中出现呢。准确的说,是近乎没有。


文字中模拟家人形象是常有的事,母亲和父亲形象尤为。我想我正像小孩死抓玩具一样死捏文字不放,仿若由之乃得永生,实践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真谛。我借由文字推索记忆证明自己的存在,让形象由文字而生由字灭而灭。可记忆一如我文字般不堪一击,脆弱得一触即毁,得费心的加以粘贴才能又示人,尽管其真实性还是薄弱得让我怀疑,就像每每看到熟悉的脸孔而不管如何用力地在记忆库存中拼了命的寻找其踪影无功而返时的无奈。晋身用心人的行列始终无望,游走看似洒脱不羁之境,殊不知为自己的坏记性恼怒了多次,终至得借助辅助品才稳守岗位,不至于无法触标的处理日常事务,可感觉还是好比用文字让记忆暂时服贴一般,无法尽信。而我也一如以往,每当开始接触一部作品,脑海里就会蹦跃不同的浮躁想法,大都不够成熟得以篇章的形式铺排,仅仅处于文字与文字之间的充斥与排拒,其中没有上下文关系,也不一定可以组装一起,甚至此点与那线的豆粒字连共同出现的可能性都几微,仅仅在神经末梢中由递质相传,呈幽浮状态。然而她们却会舞动一起,摆出杂乱却又似规则的面,等着笔痕的挥洒而聊以现形人前的渴望。但这整理动作与过程是累人的,毕竟思绪跳跃性很大范畴很广,以手写或手动输入电脑的速度,实难将之以文字汇集一起,让点成线而至面的把意识流尽捕捉复刻画成文字。所以,我一直等待意识流转换器的问世,省却书写记忆的繁琐。只是这样又过于便利,剥夺思考整理的真实性环节于无形(整理记忆的动作至少是相对于文字虚假性的真实),有导致手部动作和脑部思忆功用退化的忧虑。可人的适应力很强,总有办法在那样的情况下自圆其说地成长,用很好的理由为自己开脱,即使在记忆上动手脚也无妨。
从城市的疏离到与父亲的隔阂之相同性探讨,记忆整理与文字自我调整关系的叙述,发觉城市的冷感与父亲的远距感正相似。他俩都带着淡漠,却承载大部分的情感,故以城市比父亲确实贴切,而我从未这样想过。城市耸高的建筑物无不以刚健阳具为形象,它\他是自由的,更是许多罪案的发源地,穿梭沙丁人群中,没人会在意你在街道干出什么举动,只要你不碍着行人即可,规矩就是没有所谓规矩,跟乡镇小地方的浓厚人情先行不同。如果说城市是父亲,那乡镇该就是母亲了。实话说,我爱母亲多过父亲,一如爱乡镇多于城市的情感倾向,但她唯一坏处就是会有很多的狗,且其过于的细腻与过分的关怀让人想逃离,无法放纵自己承受如此深重的情感却无以回报,所以我跳脱于他处与家乡之中,让自己不至于浸溺其中无法自拔。须知,情感的经营耗时费力,有时竟至累人,所以逃至城市\他处反倒惬意,可以“自由”的做自己,把自我摆放到更适宜的角色扮演中,无需太多情感的交涉,一派冷漠就行。然而,沉静之际,无人关怀之孤单与寂寞百般,难以排遣,这不禁让人想起乡下的空闲与感性,重新斟酌急欲寻索人生意义的所谓进步而招致焦虑的处境。此时的城市让人心慌得只想悖离。孤单与寂寞这两个词儿的跨越面很泛,界线也很模糊,哪种情况取用哪个词儿没个准,似双生子,谁离不开谁。就形体上没人作伴该是孤单,不是有形只影单的成语?而若是朋友在伴却不知你那就是寂寞之境了。二者之“创伤度”该是后者更甚,毕竟心灵上的慰藉总比形体的陪伴来得重要,但总聊胜于无,所以需要陪伴作替代,借声音填补某处的寂寞,以慰心灵之落寞。
【其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失语

心不累

许一个全新的自己